古诗“游园不值”与“黄河之水天上来”之美
作者: 采集侠
更新时间: 2022年07月10日 20:33:38
游览量: 192
简述:
古诗“游园不值”与“黄河之水天上来”之美,黄河,诗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名句
初阳读书之《名作细读》二
多元解读要建立在一元基础上。
所谓多元解读,不是绝对自由的,应该是以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的。而这种解读的多元性,是应该以一元为基础的。多元阅读,不能以歪曲特定历史内涵为代价。
文本的解读是如此,对生活中种种现象的解读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则新闻我们每个人从自身角度出发,看出各自的喜怒悲欢,看出各自的生活之苦与乐。但是无论我们怎么解读评价,都不能背离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人性所能拥有的基本道德观。近日吵得沸沸扬扬的“教材插图”事件,无论多少肯定或否定其美或丑,只要我们回到一个基本问题:如果是我们的孩子,整天接触这些,我们开心吗?或许答案就出来了。然后我们再追问:我们的不开心,又是源于什么?一直追问到最后,或许我们可以读出我们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好在哪里?
这句诗的好处,就在于把主观精神的豪迈与客观景物的宏伟在想象中结合得天衣无缝,水乳交融。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里有黄河的特点——汹涌澎湃,气势宏大。但光有黄河的特点,充其量不过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没有诗人感情的特点,还不成其为诗歌的意象。这里还有诗人感情的特点——黄河一泻千里奔腾澎湃的宏大气势唤起了诗人心中豪迈的感情。感情冲击了感觉,激发了“天上来”的虚拟和想象。……除了表现李白的感情,它还和“奔流到海”一起提供了一个从天边到海边的宏大空间。这个空间不是地理的自然景观的空间,而是诗人的想象空间,同时“天上来”又隐含着隐形的视角,那就是登高望远,上下宇宙尽收眼底的视野,这不仅是生理上的视野,而且是精神的高度。
以空白景观来表现离别的忧愁: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怜”字值得推敲。路上有苍苔,应该是人迹长久不至的结果。被屐齿印出痕迹的苍苔比之屐齿更足可怜、可爱,但怜惜的是苍苔还是园子内外人迹罕至的宁静呢?这个“怜”字透出诗人的心理特征:这是一个外部感觉很精致,内心也很敏感的人。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句名句,有名到被赋予了它所不该承受的意义了。^-^
这句表现了诗人心理上一个突然的转折,久扣的沉闷为一个惊喜的发现所代替。这个发现的可喜还在于,是一枝红杏,而不是一树红杏,如果是一树,那意味着春天早已到来,而一枝红杏,则是最早的报春使者。“最早”和“我”不期而遇,是“我”的发现。
这是一刹那的惊喜,没有准备的欢欣、无声的,独自的欢欣。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变化的发现,而且是对自我心灵的发现。
“满园”对“一枝”,“春色满园”的想象与“一枝出墙”的发现。由后者的现实感知到前者的想象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