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既眼望天宇,又面对大地
作者: 采集侠
更新时间: 2022年05月11日 04:14:12
游览量: 55

卞之琳(1910—2000),中国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和评论家。1910年12月8日,出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曾用笔名季陵、林子、老卞等。卞之琳在家乡读小学和初中。1922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开始接触中西方文学和进步思想。1929年夏,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开始写诗。早期诗作受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诗人徐志摩、闻一多等的新格律诗,以及瓦雷里、里尔克、艾略特、奥顿等人的诗作影响。
1933年大学毕业后,于保定、济南等地教书,并参与编辑文艺刊物《冰星》。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三秋草》。此后,陆续出版了《鱼目集》《汉园集》(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十年诗草》等诗集。这些诗作代表了卞之琳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评论家认为是化古化欧、出“新月”而入“现代”,独成一家,自创高格。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先行者之一,其影响流布当时,下及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诗派,远至海外,甚至对后来诗歌的探索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抗日战争初期,卞之琳曾任四川大学讲师。1938年至1939年,赴延安、抗战前线访问和体验。1940年,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任南开大学教授。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前往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1949年以后,专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20世纪50年代,曾访问波兰。1964年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世纪80年代,访问美国。
诗歌之外,卞之琳也写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著作和译著有《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西窗集》《维多利亚女王传》《阿道尔夫》《阿佐林小集》《新的粮食》《紫罗兰姑娘》《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

《西窗集》

《1930-1939 十年诗草》
20世纪80年代,我刚入职《世界文学》编辑部不久,时任主编高莽先生就带我去看望冯至、卞之琳、戈宝权等编委。在这些前辈面前,我都不敢随便说话,总怕话会说得过于幼稚、不够文学、不够水平,只好安静地在一旁听着,用沉默和微笑表达我的敬意。写出“我的寂寞是一条蛇”的冯至先生有大家风范,端坐在书桌边,腰板挺直、声音洪亮,不管说什么,都能牢牢抓住你的目光。翻译出脍炙人口的《海燕》的戈宝权先生特别热情、随和、笑容可掬,亲自沏茶递水,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而卞之琳先生清秀、瘦弱,略显矜持却又温和,静静地坐着,眼睛在镜片后面闪着光,并不望着我们,只是望着自己面前的某个地方,说话声音很柔、很轻,像极了自言自语或自问自答,但口音很重。我基本上听不懂,虽然听不懂,依然感受到先生言语的韵味,当时心里甚至好奇:如果让卞先生自己朗诵他的《断章》,会是什么样的味道?
第一次见面,《断章》的作者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仿佛一个象牙塔中的诗人,完全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后来,在读了卞先生的更多作品、了解了他的更多人生履历后,我明白我的印象是大错特错了。真实的卞之琳,骨子里是一位既眼望天宇又面对大地的诗人和文人。
“一个年轻人在荒街上沉思”
卞之琳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汤家镇。依据他自己的形容,海门县只是“江海间一块只有一二百年历史的新沙地,住的百分之八九十是南岸来避难或开垦的移民,说不上罗曼蒂克”。童年时期,他读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孟子》《左传》等古代文化典籍。少年时代,他读到冰心的《繁星》、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诗歌、闻一多的《死水》,对新诗产生浓厚的兴致,并开始学习写诗。也是在那时,他接触到了鲁迅的《呐喊》,对鲁迅的作品有了初步认识。与此同时,他的语言天赋在中学时就已显现,高中时已能用英文阅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和柯勒律治的诗歌,并悄悄译出柯勒律治长达六百余行的叙事名诗《古舟子咏》。上高中时,在进步教师和同学的介绍下,他接触到马列主义著作和进步思想,在心底埋下了一粒将影响他一生的种子。海门县虽然仅是弹丸之地,但由于离上海不远,各种风尚、潮流、消息和影响总会风一般地及时吹来。早慧而又敏感的卞之琳读书写字之余,时时关注着中国大地上的风云变幻。在中学发生的两次学潮中,他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同学们一边,因为他明白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