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流淌两百年,看这个家族与三闾骚坛的岁月故事
作者: 采集侠
更新时间: 2023年03月16日 20:46:47
游览量: 187
简述:
“水秀山环庙宇新,危峰壁立柏森森。历朝英杰留胜迹,故里人文灿锦云。玉米三丘灵尚在,秋兰九畹韵犹薰。珠帘
“水秀山环庙宇新,危峰壁立柏森森。历朝英杰留胜迹,故里人文灿锦云。玉米三丘灵尚在,秋兰九畹韵犹薰。珠帘藤挂怀先祖,洞里书声似可闻。”去年底,家住夷陵区小溪塔、今年九十三岁的老人向祖佑热心参加《三峡晚报》与宜昌市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我读屈原”征文活动,这是其征文作品《我读屈原八十年》中引用的自创诗歌《访屈原故里》。文中还提到,他的先祖自清乾隆、嘉庆以来在秭归文名显赫,祖孙三辈人向国庠、向鸿翥、向炽昌都是拔贡,而且注重诗歌创作,均为清季三闾骚坛的主将,而他自己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数十年来创作诗歌近千首。
01
祖孙三代拔贡,秭归文脉倚重向氏家族
2月15日上午,春光明媚,记者来到小溪塔采访向老,不想今年已93岁高龄的他,已提前等在楼下门口热情迎接,随后健步将记者一行请到二楼的家中,扑面而来的是一室的诗意:桌面上,散放着满满的诗稿,还有当天的《三峡晚报》,而墙上则挂满了楹联书法作品。其中有副楹联颇引人注目:“不能随流俗俯仰,常若与哲人晤言。”
向老解释说,这副对联是他自拟的,然后请朋友书写,装裱后挂在墙上以自勉,“杜甫在儿子宗武生日时写过‘诗是吾家事’的诗句,说明读书和诗词创作中家庭影响和家族渊源的重要性。”向老若有所思地说,他也想以这副楹联作为传家格言让儿孙辈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边翻阅家谱等资料,向老边介绍其家族的大致情况:其一,他们的始祖表公是从江西迁到秭归的,最早定居泄滩乡,其后辈继迁归州城;其二,其家族的诗声是从十一世祖向国庠开始并绵延至今的,向国庠、向鸿翥、向炽昌祖孙三辈均为清代拔贡,科名鼎盛,在归州享有文名;其三,大概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时年60岁的十二世祖鸿翥公从归州迁到东湖县纸坊乡红岩厂村定居,其时,鸿翥公的次子,也就是向老的曾祖父向葆昌随父而迁,正是向家的这一支,一百多年来筚路蓝缕,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不但保留了诗歌创作的传统,在当地也成了小有名气的书香门第。
“红岩厂,是我们这一支人的发祥地。庠公、翥公都是单传,翥公生有三子,长子炽昌公在秭归,幼子淳昌公早殁,次子葆昌公夫妇在此兴家创业,不仅买了许多田地,有了生存的根基,人口也发展得快,到十六世“祖”字辈男女共有50多人了。”向祖佑补充道。
据秭归县“三闾骚坛诗社”档案资料,向国庠,字圣教,号谨斋,清嘉庆辛酉科(1801年)拔贡,曾两任松滋县教谕,时间达六年之久,是当时骚坛诗社的主将之一,曾受邀受邀协助知州李炘创办丹阳书院,还参编《归州志》,有诗集《笔山诗草》传世,其创作的归州八景诗,包括《牛角朝云》《楚台暮雨》《鸡笼返照》《冢树连枝》《野渡横舟》《秋涛漾月》《玉虚三洞》《屈沱三泡》等,在当地传为美谈。
图丨《湖北诗征传略》刊载的向国庠父子诗传
记者查湖北“荆楚文库”最新影印出版的同治版《松滋县志》,在“职官志”一章中,找到了向国庠的名字,书中称其为“归州拔贡”。
而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向鸿翥,是向国庠的独子,嘉庆十八年癸酉科(1813年)拔贡,候选教谕,一生从事教育,曾在巫山、巴东、兴山、东湖(现宜昌县)设帐,以教私塾为业。授徒之余,其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写诗。
在采访时,向祖佑老人首次展示了他珍藏数十年的《向国庠、向鸿翥诗集》清抄本,诗集中收录了父子二人的大量诗作,很多都没有公开刊印。特别珍贵的是,这本诗集是鸿翥公亲自手抄的,字迹轻灵洒脱,读之,既可体味出诗的魅力,又能感受到书法之美。
图丨清代向鸿翥手抄家族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