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与中华情:细美幽约,辞短情长
作者: 采集侠
更新时间: 2021年08月29日 00:33:16
游览量: 127
简述:
诗歌经过盛、中、晚唐的充分开掘后,创作愈来愈呈现出程式化的特点。当此之际,“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诗歌经过盛、中、晚唐的充分开掘后,创作愈来愈呈现出程式化的特点。当此之际,“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的“词”迅速崛起,它沿着晚唐诗坛巨擘李商隐重主观、重心灵世界、重表达纤细情感的创作思路,以“长短句”的新形式,再一次为中国古典文学开疆拓土。王国维先生所谓“词者之真”,便是肯定宋词对心灵与情感世界前所未有的开拓与表现。那些细美幽约、辞短情长的句子,千载之下仍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与动容。

宋 词 中 的 亲 情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宋词对此多有表现。试观《沁园春·孤馆灯青》下阙云:“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据小序,该词系苏轼“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辙)”,当时兄弟二人已七年未见。苏轼先是深情回忆了嘉祐年间与弟弟初至汴京的情景,“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以西晋文坛陆机、陆云兄弟自况,“胸中万卷”化用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同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意。凡此种种,何等意气风发。然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便是苏轼历尽世事沧桑、宦海沉浮后的甘苦之言,如此推心置腹之语也唯有与胞弟倾诉。末句“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同其《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之意,东坡不愿至亲之人再为世俗的标准所羁绊,而仅以身体康健、优游容与相期。短短58字,包含三层意思,却又无不指向手足深情。
同样写手足情而被誉为千古佳构的还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下阙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该词作于苏轼密州知州任上,时值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词人与胞弟苏辙却无缘得见,只能通过饮酒填词抒发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以极平淡之语道出千古共通之理,余韵悠长。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突破时间的局限与空间的阻隔,让一轮皓月把“各在天一涯”的亲人连结起来。此时,它已不再是简单指代特定个体间的情愫,而是月映万川,化作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祝愿。时至今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仍为全球华人所广泛传诵。
如果说前两首词作都是讲血浓于水的思念,那么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则主要着眼于亲人相处的日常。“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短短数语,一个温馨的五口之家跃然纸上,老夫妇阅尽世事而感情弥笃,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着,大儿子在溪边田地劳作,二儿子编织新的鸡笼,最小的孩子卧在小溪边上剥莲蓬吃。安宁的田园,和谐的家庭,平静的画面,这正是最普遍却也最珍贵的天伦乐趣与人间滋味。

宋 词 中 的 友 情
友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自许“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为人狂简,“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每逢夜深人静,他也会轻吟“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感慨“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看来,往昔与朋友共度的时光是柳永心中不多的美好回忆之一。
“太平宰相”晏殊词作雍容,多写闲雅情调与旷达怀抱,然一涉友人远行,则云“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词人毫不掩饰友人离去后的怅惘与孤独,他那无尽的思念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誓将陪伴好友行遍天涯海角。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一生多苦难而少欢愉,困顿之中,他愈加感受到友情的珍贵。试观其《南乡子·送述古》云:“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与陈述古共事两年有余,感情深厚,后陈述古调赴南都,苏轼作此词相送。上阕“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山塔不过词人移情之物,意在点出作者曾亲迎述古、如今复为之饯行的事实,流露出光阴易逝、倏聚忽散之感;另一方面,山塔亭亭耸立,迎来送往,然终为无情之物,不解人世变迁,以此更衬托出词人送别友人的感伤。下阕佳处在以秋寒写友人离去后的凄清,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更是妙生笔端,以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