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怎样养出一个快乐温暖的孩子?(18岁前各阶段重点)
2022-04-06 07:00
来源:
跟我学小古文
原标题:李玫瑾:怎样养出一个快乐温暖的孩子?(18岁前各阶段重点)
跟我学小古文陪你走过第 2748 天
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应该及时满足其生理需要;
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的将其当作朋友……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接触大量案例,经过多年的侦查实践发现: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中的一个表现、一种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父母们不禁要焦虑了,如何才能让孩子眼里充满快乐、温暖呢?李玫瑾教授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养育给出了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01-
0-3岁 情感抚养
0-3岁是孩子与家人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建立时期,这种依恋不断积累直至12岁。
依恋是情感的起源,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难过时,只有依恋对象的出现,幼儿才会感到安慰。依恋得到满足时会非常快乐和放松,当人处于放松状态时,看外界的事物就会非常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这样令人痛心的案例:“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伤害家长的行为,不用问,这样的孩子大多在12岁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养育长大的,情感联系并没有形成。”
源于美国的“哭声免疫法”曾一度风靡全球,年轻的中国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避免养成哭闹的习惯。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这种观点。她说, 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无能期,儿童只能靠哭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此时,家长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
长期哭闹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
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键盘侠”,殊不知,他们“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恰恰源于父母的粗放式养育,在一岁以内自己的各种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喂养孩子要放在怀里,养育者的气味会让孩子感到温暖,食物、熟悉的气味会让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乐,有利于依恋关系的建立。
![李玫瑾:怎样养出一个快乐温暖的孩子?(18岁前各阶段重点)]()
-02-
3岁-12岁 性格抚养
爱是一种营养,但不是全部,孩子从3岁开始,逐渐具有了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
三岁时,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四岁时,家长要教会孩子等待和自律;
五岁时,家长要在诱惑训练中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如何与他人分享;
六岁时,孩子要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3岁左右,孩子的哭闹已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求。那么如何制止孩子无理的哭闹?
哭闹没有用
比如孩子因为得不到手机,不能看动画片,在家里哭闹。此时家长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抱进卧室,一对一笑眯眯地看着孩子哭闹。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起身离开去拿一个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让孩子体会到对他的爱。
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家长再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道理:“如果妈妈想看手机,爸爸不给妈妈,妈妈就像你刚刚那样哭闹,好吗?你已经长大了,有什么需求可以说出来,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李玫瑾提醒家长们,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特别要做到“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对于哭闹中的孩子而言,家长的大道理仿佛耳边的噪音;同样的,若把孩子单独留在房间里反思,相当于关禁闭,没有丝毫的教育意义”。
鼓励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父母的想法,与孩子建立民主的沟通模式。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到中学不爱学习,在课堂上坐不住,东张西望的,很是影响学习成绩。”李玫瑾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大多从小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等祖辈长大的。这是因为,老人的生活没有节奏和规律,“一会儿给孩子吃个红薯,一会儿带孩子去邻居家串串门儿,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变得分散。”
早年的没有节奏的养育会让人在成年后对自己缺乏控制力。
如何让四岁上下的孩子开始懂得等待和忍耐,从而培养自律意识?
有计划地给孩子买玩具
选择一个轻松的周末,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商场里去挑选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