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艾略特开始:美国现代诗14课》札记
作者: 采集侠
更新时间: 2023年03月05日 04:07:23
游览量: 138
简述:
了解诗人的人生、某部作品乃至某一首诗的来历,有时会比阅读其作品本身更让人感兴趣,也更令人感慨。《从艾略特开始:美国现代诗14课》(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张曙光
了解诗人的人生、某部作品乃至某一首诗的来历,有时会比阅读其作品本身更让人感兴趣,也更令人感慨。《从艾略特开始:美国现代诗14课》(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张曙光著,以下简称《艾》)显然给予笔者如此的感受。
《艾》选取最有影响力的14位美国现代诗人,概述他们写作经历及艺术特色,展示其创作风貌及对美国乃至世界诗坛的影响。他们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写作历程几乎跨越整个20世纪,有个别诗人甚至写到21世纪10年代。对于诗歌读者或作者,《艾》成为大家了解美国现代诗歌史最有效的一个读本。在此,得感谢诗人、翻译家张曙光教授。
从2017年离世而距今最近的一位诗人说起。这位诗人叫约翰·阿什贝利,是美国后现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其代表作之一为《凸面镜中的自画像》,是一首500多行的长诗。作品一经问世,就囊括了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全国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
都说诗歌是想象的产物,但想象不能天马行空,诗歌的“题材”仍不可轻视。阿什贝利的这首长诗,缘起他到艺术博物馆特别留意观赏了一幅小小的圆画,但十年之后才开始着笔完成,真正的“十年磨一剑”。由观赏画作并写成名诗的,不太多,但由此可见,写诗还是源自生活。有的是第一生活,是直接的;有的是第二甚至是第三生活,是间接的,间接的间接的。
阿什贝利的诗艺被概括评价为“既有嬉笑怒骂,又如挽歌悲悼;既荒诞不经,又精致绝伦……而阿什贝利独创了一个传统。”明明是后现代,但作为正宗美国人的阿什贝利,其身世和受教育正统:祖父是大学教授,他自小读名著,上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一生顺利,因此有足够的实力和时间(活到91岁)“独创了一个传统”。
14位诗人中享年最短的为西尔维亚·普拉斯。她在1963年辞世,仅活到30岁。如果活到2022年,还不够90岁。而她的诗艺从真正成熟到辞世,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正所谓昙花一现。
一个人自杀,往往与其童年或成年后的种种不幸遭遇有关。普拉斯8岁时失去父亲,这个阴影终生笼罩着她。20岁时,她自杀过一次,未遂。婚后6年离了婚。离婚的打击让她走火入魔。两三个月间,她写诗进入疯狂状态,由此产生一种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流派——自白派。因为诗人写诗并发表,这一举动本身就相当于自白。“而我/是那箭/是消失的露珠/自杀的,随着驱动力/进入红色的/眼睛,那早晨的锅炉”(《阿尔丽》),此诗,有意象派的特征。“纯洁?这意味着什么/这地狱的舌头/迟钝,三倍的迟钝/三倍的迟钝,肥胖的塞布鲁斯/在门前喘息。不能/舔净/寒战的肌腱,罪恶,罪恶……”(《高烧103度》),这些诗句明显带着幻觉的影子,但其比喻之奇特,非一般诗人所能企及。
“爱使你走动像一只肥胖的金表/接生婆拍打你的脚掌,你赤裸的哭喊/便在自然万物中占据了一个位置”(《晨歌》),作为一个女性,面对刚出生的婴儿,普拉斯也像所有慈母一样。不同的是,作为年轻诗人,她对于一个婴儿的表达,却是如此地真切、新奇、温馨。现代诗人中,能靠数量不多的作品,足可跻身那个时代优秀诗人行列的,普拉斯便是其中一位,可惜太早逝。
埃兹拉·庞德流传最广的便是他的《在地铁车站》,只有短短两句“在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闪现/潮湿的黑色枝干上的花瓣”。原诗30行,半年减到15行,一年后再狂减到两行。庞德给后辈诗歌作者最大的启示,就是一句话:写短诗。
庞德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诗人,他生活经历奇特、波折。他从美国到欧洲,后因在二战期间攻击、批评美国政府而被关进露天的铁笼子里,后来又被关进精神病院12年。这不妨碍他写诗,并成为一位杰出诗人。值得一提的是,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文学的影响,从而成为意象派代表性诗人。
庞德的另一贡献是,让大诗人叶芝转变诗风,帮助艾略特、乔伊斯、劳伦斯、海明威等人成名。如果给世界文学颁个首席“伯乐奖”,那非庞德莫属,而欧美文学界则称之为“二十世纪的文学保姆”。
如今,一个诗人想要通过漂泊和写诗,然后像庞德那样活下来,可能性极低,除非他具备超人的并得以展现的才华。
斯特恩斯·艾略特名气大得不必复述。除作为20世纪最杰出诗人之一的之外,他还有两重身份:批评家、剧作家,但被他盛大的诗名淹没。最值得纪念的是,他发表于1922年的著名长诗《荒原》,迄今(2022年)整整100年。今年,他的这部作品又被多位诗人提及。其中两句——“世纪就是这么终结/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广受引用。相比战争对于人类的摧毁,艾略特更担心人类文明,像荒野一样衰败、杂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