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大全集320篇 附赏析(1—110篇)
作者: 采集侠
更新时间: 2023年03月01日 14:23:42
游览量: 194
简述:
元曲三百首大全集320篇 附赏析(1—110篇)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1.元好问 [中吕]喜春来•春宴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
春风春酝透人怀。
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这是元好问四首《喜春来》中的第一首。作者通过对早春美景和民间迎春习俗的描写,表达了人们欢快喜悦的心情。在迎春的宴会上,人们在和煦的春风中,喝着香甜的美酒,欢快地唱着《喜春来》,整个曲子洋溢着欢快的氛围。
2.元好问 [中吕]喜春来•春宴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
东风和气满楼台。
桃杏拆,宜唱喜春来。
这是四首《喜春来》之二,写春天的美好。曲中用梅残香犹在,柳眼未开,东风和暖,桃杏绽蕾欲放等句渲染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人如堕春风,神迷春花,沉浸于春声春色中。
3.元好问 [仙吕]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
和花和月,大家长少年。
作者用花好月圆作比,抒发青春永驻的美好心愿。美好的景致,美好的人生,美好的愿望,浑然一体。人与自然达到了合一的境地。
4.元好问 [双调]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此曲是作者又一借景抒怀的上乘之作。上阙写景,作者用明丽的笔调比兴的手法,写出盛夏季节绝美的自然妙趣,“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句,写得绝妙逼真,堪称名句。下阙抒情,“人生有几”,“浅酌低歌”,吟唱出自然永存人生苦短的意绪,但由于景之极美,亦不令人感到游兴大减。美景弱化了消极情绪。
5.杨果 [越调]小桃红碧湖湖上采芙蓉,人影随波动,凉露沾衣翠绡重。
月明中,画船不载凌波梦。
都来一段,红幢翠盖⑤,香尽满城风。